热线电话:13178853383

天博【官网 | TB】体育首选平台,安全注册,畅享公平竞猜与热门综合赛事。天博提供足球、篮球等精彩活动与丰厚奖励,下载官方APP,一触即达。最新地址,您值得信赖的官方网站。

联系天博

手机:13178853383
电话:13178853383
地址:广东深圳中康路8号
邮箱:www.zlsmc.com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天博官方网站中国社会科学院职称制度改革卓有成效

发布时间:2024-03-25 04:16:48点击量:

  习强调,“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明确将青年人才培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

  青年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和后备队。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把青年人才培养作为事关中国社会科学院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工作。院长、党组书记高翔多次出席座谈会,与青年科研人员面对面交谈,了解青年之需,回应青年关切。他指出,院党组决心采取有力举措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持续优化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加大职称制度改革力度,鼓励和支持青年学者形成学术共同体,为青年人才搭建更多干事创业的平台,助力青年人才更快成长成才。

  在院党组的有力领导下,2023年底,《职称破格及指标调剂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出台并实施。全院职称指标资源得以盘活,多维度职称破格指标体系得以建立,优秀青年人才成长通道得以搭建完善。

  《规程》的实施吹响了此次改革的号角,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相继问世,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全院青年干事创业热情大大激发。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开始探索实行职称破格,一批青年才俊通过该渠道晋升职称,崭露头角。90年代后,职称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发展阶段,破格主要集中于学历破格。

  时间来到2020年。面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培养和集聚一批优秀人才,站在历史和时代制高点上,做有灵魂、有思想、有担当的学问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动作为,求新求变,拉开了新时代职称和人事制度改革序幕,将职称破格聚焦于支持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这个关键所在。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印发了2020年职称评聘通知及新修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职称评审工作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专业能力强、确有真才实学、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专业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限条件,允许其破格申报高级职称。

  2021年,经济研究所青年学者倪红福破格晋升正高,古代史研究所青年学者杨博破格晋升副高。

  “2020年,也就是我破格晋升副研究员的前一年,我们古代史研究所副高职称名额为0,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副高指标,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提及自己的破格晋升之路,杨博认为,用“及时雨”“雪中送炭”这些词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2022年,根据院党组部署,人事教育局起草了有关规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又建立了职称指标调剂制度。这一年,3人破格晋升高级职称,3人使用调剂指标晋升高级职称。其中,破格晋升正高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为1989年出生的哲学研究所青年学者杨洪源,当年32周岁。

  在杨洪源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职称破格政策,有效破除了论资排辈、重显绩轻潜绩的陈旧观念,激发和引导青年人对学术研究全身心投入,有助于促进青年科研人员成长,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科研生产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系列改革信号的释放,让青年学者看到了希望,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干劲十足。正如破格晋升研究员职称的考古所周振宇所言,破格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职称评审限制,为那些具有突出才能和成果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快速晋升通道,有助于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潜力和提升整个学术界的水平。

  然而,处于探索阶段的职称破格及指标调剂的力度还不够大,覆盖面还不够广,惠及的青年人才还不够多。为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制定更加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需要及青年人才发展需求的制度措施,2023年,人事教育局按院党组部署,开展了历时数月的调研。

  从访谈调研院属单位所局级领导到与中青年骨干座谈,从摸底优秀青年人才学术成果到问卷调查各群体意见,广泛、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给政策制定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多次专题会议讨论,数易其稿,最终研究制定的《规程》获院党组会议审议通过。

  这一年,共有11人通过破格及调剂指标晋升职称。其中,6人破格晋升高级职称(5人破格晋升正高、1人破格晋升副高),比2022年度翻了一番;5人使用调剂指标晋升副高职称。

  1995年出生的曹婧,2021年底博士毕业后即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23年6月,28岁的她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曹婧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后的职称制度构建了一个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者的研究热情和创新动力。

  《规程》以提高职称评价科学性、激励促进各类人才成长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了现行政策规定,力图使制度设计更加全面准确反映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更加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规程》进一步完善了“菜单式”的综合类评价标准,增加了申报条件可选项,优化了对策研究成果评价、高质量学术专著评价、课题项目和科研奖项评价以及境外期刊论文评价,不同类别人才可根据学科特点及自身所长自主选择努力方向。

  依据“菜单式”评价标准,在智库研究和应用对策成果方面成绩显著的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冯明、发表高质量论文并入选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工业经济研究所渠慎宁、在习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方面成果突出的生态文明研究所黄承梁、在高质量外文期刊论文发表方面成果颇丰的生态文明研究所禹湘等青年学者,纷纷破格晋升正高职称。

  有的科研人员感叹,“‘菜单式’评价标准的推出,不拘一格评人才,让青年学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更好发展,而不必在一般化的研究成果数量竞争中陷入内卷。这有助于激励青年科研人员不忘初心,志存高远,在各自研究领域潜心治学”。

  此次改革以创新为导向,以科研能力、理论创新、学术水平等作为评价重点,在原有综合类标准之外,单独设立了成果类标准。在评价指标设计上,更加注重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鼓励科研人员长期聚焦特定领域,提升学术原创能力,集中时间和精力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得益于新的政策规定,一直专注于采数据、跑调研、写论文的财经战略研究院青年学者张昊,凭借在顶级期刊及权威期刊发表的数篇高质量论文,破格晋升了正高职称。

  新制定的《规程》取消了原有的最低任职年限限制,对年限破格晋升人员不再设置最低任职年限,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具有相应职称即可申请破格晋升。

  此外,探索建立跨层级破格制度,学术成果突出、表现优异的青年人才,可不受层级限制,破格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彻底打破论资排辈。在条件设定上,坚持高标准,将为习和党中央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应用对策成果、对策信息奖特等奖及顶刊论文纳入职称破格评价体系。

  金融研究所青年学者张珩认为,这是一项重大制度性突破。通过这种更具实效的破格晋升职称措施,不仅解决了研究所职称评审难、晋升指标不足的问题,也为社科院遴选出一批学术成果好、有望成为中坚力量的青年学者,激发其做大学问的激情和热情,更加有效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后继有人。

  为加大对有潜力、有发展前景的青年人才的吸引和支持力度,此次职称改革将人才评价环节前移,对于来院工作的全日制高校博士毕业生及出站博士后,之前发表的成果被纳入破格成果计算范围。此举意味着,只要达到破格标准,刚毕业的优秀青年才俊一入院即可申报高级职称。

  制定和完善职称破格和调剂指标政策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助力青年学者成长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制定实施了青年学者导师制以及“青启计划”“培远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制度,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一流的环境。

  2023年底,青年学者导师制在全院全面推行,199名青年学者纳入首批青年学者导师制培养范围。院属单位遴选配备219名政治可靠、理论清醒、学风优良、学养深厚的资深学者作为导师,对青年学者开展为期两年的指导培养,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科研业务能力,帮助其扣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

  2024年,193名新入院青年人员获“青启计划”资助。与以往青年科研启动项目相比,“青启计划”实施细则更为科学合理,资助范围更大,年龄有所放宽,资助力度大大增强。与此同时,考核要求则变得更为严格明确。

  青年学者导师制、“青启计划”面向的是刚入院或者入院不久的“小萌新”,“培远计划”则针对的是已崭露头角、政治素质硬、理论功底扎实的青年学人。入选者自主确定选题,可撰写学术理论专著,亦可形成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为党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023年,在高翔院长和院党组的领导下,社科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人才支持项目,形成了全链条、全周期、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社科院研究人员的春天来了。”面对未来,继破格晋升正高职称后又入选“培远计划”的倪红福充满无限期待。

  在一系列扎实举措的作用下,各学科、各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不断凝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有的中青年科研骨干感慨地说,现在的社科院人才政策利好就像“盲盒”,给青年学者不断带来惊喜。社科院很大,可以容下每个人的自我发展;社科院在变,青年学者手上的“盲盒”会越来越超出期待。

  春潮涌动天博官方网站,万象更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在成为广大青年科研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